親愛的鹹魚友:
一直以來都有長開 Do Not Disturb 的習慣,不聽電話,不接收任何通知。最近在實驗「不每天看電郵」,專注力明顯提升。快閱 Pieter Levels 的簡介,稍有微感:專注在於你對生活能控制多少,若不能控制更多,或應適尋更少。
最新資源分享
Paddle 的資料庫備有 SaaS 全球各國徵收銷售稅率及困難度
First 1000 以真實個案教你如何捕捉產品首 1000 用戶
A16Z Crypto 分享了團隊的閲讀清單
Nothing 憑什麼顛覆 Apple 生態系統
社群炒作與發佈實驗
市場營銷是一門學問 - 操控者需要適當掌握受眾的情緒、拉近期望與現實產品的距離,最後完成交易。我們來看看 Nothing 在這次產品發佈前運用了什麼技巧:
下錨 - 以零碎的介紹挑起受眾的好奇心
投放 - 把雛形產品送到相關 YouTuber 的手中,進一步引起討論
分析 - 在 Stock X 限量拍賣首 100 部 Phone (1),最高投標高達 $1,000 美元
估算 - 宣布預購費用及途徑(部份地區邀請制),但不透露產品最終價格(預購費用可退)
推進 - 預購買家將獲專屬 NFT 認證社群身份象徵
Phone (1) 發佈後評論各有好壞,但這不是重點。Nothing 從中獲取了大量的免費媒體報道及受眾數據(購買意欲、產品期望、用戶屬性、最終購買力等),試問除了 Apple 外有誰能在發佈產品前後如此矚目?自標榜為最有潛質與蘋果抗衡的新創公司,不以為過。
團隊、理念及數據
年半前,在台灣有幸與 Kevin Lin (Twitch 共同創辨人、Nothing 早期投資者) 見面,問及為何會投資 Nothing (當時的 Nothing 真的什麼也沒有,完全 Stealth Mode),他解釋:「很簡單 - Nothing 想從科技生態底層重新詮釋人性化產品的定義,而不是盲目進化,我覺得這很有意義」。
理念背後有強大的團隊及數據支持:
Carl Pei 創辨了 OnePlus,後與 OPPO 合併,獨角獸變現
Jesper Kouthoofd 與 Tom Howard 是來自 Teenage Engineering 的產品奇才,其代表作 OP-1 自 2011 年來一直賣斷市,可用性及持續性驚人
只成立了 2 年的 Nothing 至今共籌集了 $1 億 5,000 萬美元,於 2021 年發起的 $150 萬美元眾籌以破紀錄 54 秒達標,在最近 2022 年的眾籌顯示估值已過 $5 億美元
Nothing 提供的文件及網絡資訊:
上年 12 月推出的 Ear (1) 至今已賣出超過 50 萬部
Nothing OS Launcher 由 4 月至今已被下載超過 10 萬次
網站流量在全球過去 3 個月共有 6 百萬人次造訪,主要受眾為印度,其次歐美
未來的產品以 Pokémon 為代號,有 3 件產品正等待發佈,另外 3 件正在研發
目標為顛覆 Apple 生態系統的 Nothing 現在只踏出了第一步(核心產品),後續計畫為開放式品牌合作及軟件服務開發。
通脹與全球經濟
全球經濟發生了什麼
過去兩個月看見 1 個不斷重複的英文單字 - “Capitulation”,中譯為「恐慌性拋售」。最近的新聞為這個話題提供的熱度有增無減:
美國通脹率直上 9.1%(以消費者物價指數計算),你的工資漂亮地打了九折
歐元兌美元跌至 20 年來低位,1 歐元 = 1 美元
科技股持續下滑
曾被視為與法幣及通脹對沖的 Bitcoin 恢復緩慢,其中 80% 流通量被持有超過 3 個月
對新創有什麼影響
以投資新創作為避險途徑的投資人減少,他們亦有更多時間調查,而非 FOMO 注資
2022 Q2 全球新創注資下降,比 2022 Q1 少 23%
市場繼續調整,期望以成長速度掩蓋損失的新創將會迎來大轉變;以先買後付的 Klarna 為例,最近估值被腰斬 85%
新創資訊
嶄新搜尋器 You.com 獲注資 $2,500 萬美元
被 P&G 以 $1 億美元收購的 Native Deodorant 只用了 $600 美元便成功驗證產品可行性
與傳統大廠協定的最低首購數量為 1 萬件,Moiz Ali(Native 創辦人)選擇了到 Etsy 尋找賣家供應白標(White Label)產品,最低首購大降至 100 件,每件成本 $6 美元
旅遊新創 KKDay 延續 C 輪投資,共 $9,500 萬美元
還記得創辨人陳明明曾分享管理團隊技巧 - 他喜歡以 6 人作為一個聯絡單位,比喻是「同桌吃飯的時候,4 人為佳,6 人還勉強能聊,再多便不行了」
他亦在 COVID 期間果斷轉向為國內提供旅遊服務,逆境求存
花生
Charles Darwin 在生時每天只工作 4 小時
街拍攝影師 Peter Funch 用了 10 年在同一個位置拍攝,紀錄了同一路人的變化
紐約市發佈了市民受到核彈襲擊時的指示影片,引起輿論
專注力提升的結果是工作效率高了,結果沒有時間寫作,要慢慢找到平衡。